首页 / 两座制造业古邑的“升级”之变(二)
两座制造业古邑的“升级”之变(二)
发布时间:2024/8/13 浏览次数:56

文章来源:交汇点新闻

两座制造业古邑的“升级”之变(二)

四十年后的“新碧溪之路”

江苏经济报2024-08-13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常熟与鄞州皆处发达的长三角腹地,经济基础相近、发展模式相似,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动力也极其相似。常熟能否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新的产业高地,将是左右其未来增长“快”与“慢”的决定因素。

史载,此地取名“常熟”,取“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之意,向来有“江南福地”之称,更是自古以来的江南富庶之地。

20世纪80年代,常熟农民以一件羊毛衫起步,探索出乡镇工业的“碧溪之路”。何谓“碧溪之路”?以工补农、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这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常熟人的开拓精神。“碧溪之路”不仅推动了江苏乃至全国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引领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也是一次来自基层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

近十年,常熟力求构筑“新碧溪之路”,即以创新开放的精神内核,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县域实践样板。对于常熟经济而言,四十年后的今天,这座制造业古邑不仅迫切需要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开辟产业新赛道,更需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重新优化资源配置,再塑新优势,丰结“产业之果”。

然而,“新碧溪之路”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新梗阻”。专家认为,打通这些“梗阻”,根本上说需要在重点领域和环节进一步深化改革,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最新需求的生产关系。

近几年常熟产业创新的“超常规”发展历程,便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新梗阻”的典型案例。

在当年“碧溪之路”的起点,如今的常熟经开区,新崛起了一座新兴产业城——“苏州·中国声谷”。2020年,常熟市政府“牵手”中国声学学会、南京大学共同打造“苏州·中国声谷”。现在,声谷共引进150多个声学产创项目,总投资超270亿元,成为常熟开放创新的重要载体平台。

拥有了长三角一体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市等“上层设计”规划的支持后,“苏州·中国声谷”突破了科技创新机构建设方面的传统机制束缚。如:以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内核,联合高校和协会组织共建前沿声学创新平台,聚力攻坚基础材料、核心器件、重大装备等一批国家战略所需的声学核心技术。

“苏州·中国声谷”还积极探索人才引进、产业金融服务等机制创新,通过双聘、柔性引进、整团队招引等形式集聚高层次人才,迄今已累计引进10个国际国内顶尖研发人才团队。新设立的“苏州·中国声谷创新基金”,由苏州、常熟、经开区三级政府部门联动,放大投资力量,各级基金总规模达52.4亿元。同时,通过多元组合模式,以县域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高校科研资源及社会资本。据了解,首期声谷创新基金形成了10个产业化项目,吸引了5位高校教授来虞创业。今年上半年,中科院声学所常熟基地、南大邹志刚院士团队氢能与燃料电池检测中心项目入驻声谷。

声谷的改革创新之举在常熟绝非个例。

2019年,常熟率先在全省县级市中成立了科技创新办公室,建立创新工作例会制度,并设立了总额2亿元的科创投资基金。自2018年以来,常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当年这一数字为2.64%,2023年为4.2%,这一指标高居江苏全省所有县和县级市之首。

2008年,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启航常熟,打通了科教资源导入县域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16年来,这一创新机制有效解决了区域经济转型难题,开辟了引流高端科教资源的“新渠道”,打破了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的隔膜。据悉,目前正在任期的第16批驻虞科技镇长团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14位成员主要来自南大、北理工、南航、南理工等双一流高校和江苏省级科研院所。迄今,该团已促成了多个科创成果产业化项目。如:紫金山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刘韵洁院士团队来虞创办企业;南航“长三角·中国声与振动研究院”在虞落地实体公司;第16批科技镇长团成员、南理工包建东副教授与该市辛庄镇的企业联合研制了石墨烯轴承,用于锂电池、光伏电池、传感器生产线设备,即将产业化。在常熟县域科创“顶层设计” 深化改革的推动下,资金、人才正在日益加速向自主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领域汇聚,常熟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动能也在不断集聚。至2023年年末,该市高层次人才4.08万人,比上年增长10.1%;按常住人口计算,该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03件,比上年增加了10.43件。

目前,常熟拥有各类重大创新载体48个。除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之外,还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江苏省产研院金属材料所等。航盛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系统、中航耐世特汽车智能转向系统,是最近落地的常熟重大科创示范项目,将提升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入选了江苏省2024年度重大项目名单。今年1月至5月,常熟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863.89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45.8%,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常熟市科技局人士坦言,常熟以制造业起家,面对新一轮技术变革,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科技创新不仅是常熟的“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张华如此评价:从支持“纺织产业”加速转型,到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再到从无到有培育“声学产业”,谁敢创新,常熟就敢支持谁。作为我省县域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常熟当前坚持围绕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到创新一线做数智赋能、成果转化和原创研究,为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了新路径。

此外,该市还积极引进品牌产业园区投资运营商,借此吸引更多重点产业链上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以产业链聚落的形式落户。中南高科旗下的苏州(常熟)智车城便是其中一例。

智车城定位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加速器”。目前该园区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入园企业已近50家,集聚了从机械加工、电子车身到保护膜的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其中有安士缔(中国) 电气设备等1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领科汇智等3家拟上市企业。

“新碧溪之路”正在延伸到新的领域。以田园标准建设绿色县域,以大城市标准打造公共服务产品,塑造常熟新形象,便是最新实践。

一方面,常熟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壮大,已有效减少了低端、污染产能;另一方面,常熟也是全国较早大规模应用绿色能源的县域。2024年该市新增并网分布式光伏装机267兆瓦,居苏州各县(市区)第一,今年的目标是再新增并网装机150兆瓦。

今年上半年,全省63个县(市区)中,常熟市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县域最优榜第二名。长江干流常熟段水质几年来稳定达到二类水标准。2023年,常熟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治率在全省县级市中最高。

近几年诞生的“遇见·虞山”系列活动、昆承湖城市活力跑、外商投资企业运动会、昆承杯企业足球联赛……这些彰显创新活力的新品牌,正在谱写更高品质的“江南福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采访札记】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制造业早已是常熟经济的最牢固基石。“一根丝”“一辆车”“一件装备”,是常熟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占了经济“半壁江山”。但正如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坦言:常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必须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年,常熟GDP被晋江超越,首度落后于江苏以外的县级市。当时的市长疾呼:常熟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夺回失去的位置。“产业突围”,成为这个工业强县重新提速的新战略。从此开始,常熟科技创新的力度日益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的速度明显加快。2023年,常熟更明确提出了“3+5+2+N”的产业蓝图,即: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声学、生命健康五大重点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体旅产业两大服务业以及多个未来产业。

四年后的2023年,常熟的GDP再一次被浙江省宁波市下辖的鄞州区超越。显然,四年来常熟的改变还不足以扭转其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打破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速产业攀高逐新,加快创新赋能驱动,不断竞逐新赛道、塑造新优势,这恐怕是常熟的最优选择。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