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座制造业古邑的“升级”之变(三)
两座制造业古邑的“升级”之变(三)
发布时间:2024/8/14 浏览次数:54

文章来源:交汇点新闻

两座制造业古邑的“升级”之变(三)

鄞州的“乘法”

江苏经济报2024-08-14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鄞州区是宁波市的核心城区。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天童禅寺、阿育王寺和东钱湖,闻名四海的甬帮商人,如今还有产业升级的独特“乘法”模式。

自2017年以来,其GDP一直长期位列浙江的县(市区)前三位,2022年更跃居首位。虽然2023年重又被杭州市余杭区超越,但其经济体量与竞争力皆属浙江县域龙头之列。截至2023年,该区已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四位。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其GDP历史性超越了“华夏第五县”常熟。鄞州与常熟虽然同属全国经济强县,但二者的发展模式却有着很多不同。

同与异

最大的现实差异是速度。与常熟经济增长逐年放缓的趋势不同,鄞州同期的经济增速一直在逐年增长,尤其是工业。

2022年鄞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3.6%,2023年为8.1%,今年上半年为9.5%。2023年,鄞州汽车业、电气业、计算机设备业三个重点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8%、16.6%和12.9%。当年,该区获评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进入了浙江工业最强县域之列。

再看投资,鄞州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7.2%,2023年为9.9%。此外,2022年引进浙商回归项目投资增长9.7%。

其次,鄞州制造业企业的活力比常熟更强。截至去年年底,鄞州区累计2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总数居浙江全省第一,远多于常熟。迄今江苏省入选上述名单数量第一的设区市常州,也不过拥有32家。一个县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规模近乎江苏最强的一个市,鄞州制造业企业在诸多细分领域的竞争力之强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鄞州的龙头企业数量也多于常熟。2023年度“中国企业500强”,中基宁波、奥克斯、杉杉股份等6家鄞州企业入选;数年前曾入选这一榜单的常熟名企中利控股未能入围。

两个县域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一,作为长三角的工业强县,经济体量相近,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也基本相同,人均GDP几乎相同。其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厚重。其三,制造业发达,两地的传统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颇为相似。前者如:服装、机械、汽车;后者如:新能源、新材料。其四,均以民营经济为主导。2023年,鄞州民企贡献了全区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投资、80%以上的就业岗位、95%以上的市场经营主体。2022年,常熟民企贡献了全市60%的税收、60%以上的工业经济规模、64%的研发投入、80%的就业岗位。其五,均沿江近海,邻近大港,交通物流便捷,地理区位有利于对外开放、商贸流通。鄞州东临我国沿海大通道,北邻杭甬高速公路,紧邻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常熟同样东临沿海大通道,常熟港属于我国第一大内河港苏州港,临近世界第三大港上海洋山港。其六,两地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相似,都来自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与长三角一体化。

两个苏浙制造业古邑,有着历史与现实的种种相似,为何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之势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其根本原因何在?面对在长三角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乃至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目标,常熟欲回归“曾经的位置”,需要作出哪些关键性的转变?

如何做“乘法”

实际上,当前鄞州经济遭遇的最新问题与常熟颇为相似。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变化,鄞州最具优势的制造业——尤其是汽车零部件、服装、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所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日增。鄞州究竟如何较快地破除了现实瓶颈,创造了县域新一轮发展的新动能?

汽车零部件产业可谓鄞州制造业之首。业界戏言,加上发动机、玻璃和轮胎,“鄞州产”配件就能组装出一台整车。该区这一产业的发展历史比常熟更久,大批企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多数企业源于乡镇企业甚至个体作坊,创立之初技术能力不强,但数十年深耕下,由此诞生了一大批全国单项冠军,涌现了均胜电子、圣龙、普锐明、华瑞等优秀企业。从简单模仿、来样加工,到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最初不起眼的鄞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今已形成长三角领先的产业集群,并逐步形成了区域竞争优势。

实际上,常熟拥有全国所有县级市之中较强的汽车产业基础。2010年之前,华东汽车、中欧房车等已是国内改装车市场的佼佼者。2010年至2013年,丰田研发中心(中国)、观致、奇瑞捷豹路虎三家外资或合资大型车企陆续落地常熟,后两者均为整车制造商。至2016年,常熟已集聚了300余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世界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27家,全市汽车业总产值逾千亿元,就业人数近3万人。同一年,鄞州汽车业规上产值仅191亿余元。显然,过去的十多年,常熟这一产业发展并未达到预期,常熟规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成长较为缓慢,包括知名外企与合资企业,未能充分获取中国汽车消费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

据统计,迄今鄞州共有900余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半数以上已进入新能源赛道。鄞州汽配企业及时把握新能源汽车业发展的新机遇,重点为上汽、一汽、长安、东风、北汽、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龙头车企配套,根据其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的最新需求,加速转型升级。不少当地其他传统制造业龙头企业也早已转战汽车配套领域。杉杉股份2018年彻底剥离服装主业,集中力量进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目前已是国内锂电池材料领域的重要供应商。

对于产业升级,鄞州是在做“乘法”。新能源汽车业是鄞州正在打造的最主要的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方面,鄞州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吸纳创新型企业,打造具有虹吸效应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鄞州对汽车零部件企业予以要素资源的倾斜支持,包括: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优质企业上市步伐等,引导其转向进入需求升级的新能源汽车配件市场,加快技术、产品、管理创新,推动这一新兴产业链的“聚变” 和“裂变”。

据记者了解,鄞州正在寻求更大范围的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在更高层次嵌入价值链和创新链。目前鄞州已创建了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多个产业服务平台,赋能企业提质增效。浙江省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不久前也落地鄞州,资金总规模50亿元,预计在其未来投资额度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的占比不低于50%。

借助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提供的市场增量空间,不仅是汽车业,鄞州传统制造业的多个行业近几年也实现了转型升级的平稳过渡,而且通过数字化改造、增资扩产等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效率,扩大市场份额。

鄞州其他支柱产业升级的“乘法”与汽车业相通。在家电业,奥克斯空调目前的智能化产品占比已达80%,今年以来海外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0%。在服装业,特种缝纫机厂商舒普智能的核心产品已升级为“提供服装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据统计,去年鄞州区本级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为59.7亿元,较2022年增长10.6%。

目前鄞州新兴产业的能级与发展水平与常熟相近,但与现有支柱产业的结合更为紧密。去年7月,该区提出“224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目标是构建数字产业、高端装备两个千亿级产业,智能家电与现代家居、新型功能材料两个五百亿级产业,以及新能源等四个百亿级产业。这些先进制造业与该区最具竞争优势的家电、装备、服装等传统产业紧密相关。

鄞州也瞄准了未来产业。其最新目标是寻找下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彻底转换新旧动能。伏尔肯科技成功进军高精尖陶瓷市场,已为“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等“国之重器”提供关键产品。大东南万象研制的微米级薄膜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电容市场的占比上升至30%。

科技创新资源是鄞州的另一大优势。鄞州和宁波都堪称“院士之乡”。以籍贯所在城市计,宁波的两院院士数量全国第一;以籍贯所在县域计,鄞州的两院院士数量居全国第二。依托丰富的院士资源,鄞州充分发挥顶级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引入绿色闪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截至今年一季度,该区引进国家级人才数量同比增长56%,引进的人才项目已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集聚。目前鄞州各类被列入人才项目的企业,80%以上属于当地重点发展的新材料、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迄今,鄞州已有各级双创平台53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4家。早在2020年,鄞州就提出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建成示范样板。至今已初步建成县域创新的“雨林”,大中小企业“草木勃发”。这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鄞州方案”的独特内容。近几年常熟正积极借鉴推广“热带雨林式”创新模式,恐非巧合。

差异的背后是机制和观念

同为长三角制造业古邑的产业升级,何以多年以来鄞州更多采用“乘法”,而常熟主要采用的仍是“加法”?

专家认为,首先是因为两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度有所不同。

鄞州自古重商,与长三角地区往来密切。宁波自唐代开埠,就是全国最大海外贸易港口之一,而鄞县一直是宁波第一县,苏浙皖自古便是其商贸流通的腹地。

进入21世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颁布实施,2014年进一步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设长三角城市群。此后,作为宁波市的核心区,鄞州更是主动融入沪苏浙皖“朋友圈”,积极承接各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高端要素资源的转移。鄞州迄今已有近60家企业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院所开展科研合作。近三年间,鄞州与长三角其他市县的产业合作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据悉,该区正计划加快与G60科创走廊对接,建设创新共同体。

不仅如此,鄞州对于全国人才引进的政策极具吸引力。如:对新引进人才最高给予800万元安家补助,对人才创业团队最高资助2000万元,一个博士后从入站到出站留鄞可享受120万元生活补助,新引进大学生最高补助超50万元。近三年该区已累计发放各类人才安居补助7.8亿元。据悉,近三年鄞州年均新引进大学生超过4万名。

相比之下,当前常熟融入长三角的深度不及鄞州。虽然其制造业起步之初,曾从沪宁线大城市获得了诸多重要资源,如:波司登等乡镇企业起步之初来自上海的大批订单,许多民企聘请的“上海星期天工程师”等。但此后囿于行政界限,这种合作一直未能深化。常熟虽地处沪宁两大科教中心城市之间,但目前与两城的对接主要限于招商引资、科技成果引进和市场开拓,仍未完全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其次,苏浙多数县域更为完善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既是鄞州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的最大优势,也是多年来积极接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成果。目前该区境内有甬金、甬舟、甬台温等多条铁路线,以及沈海、甬台温等高速公路,均连通长三角主要都市圈、城市群。鄞州还在加快推进建设宁波与上海一小时交通圈、与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两小时交通圈。相比之下,常熟交通网络尚不完善,水运发达,但铁路线路较少,通苏嘉杭、南沿江两条线路近年才开通。

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深化改革的动力与观念。多年前,鄞州的决策者们就已清醒认识到,当前区域经济面临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风险,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难题,主动融入长三角,能够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集群,推进协同创新,促进自身产业的升级,从而实现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此动力和观念促进之下,2021年7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 》出台仅一个月后,鄞州区就发布政策,具体布局如何融入这一规划,对接大上海经济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鄞州方案”,其背后凝聚了当地经济界的共同认识与行动。鄞州民营经济发达,与上海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近年来,该区积极探索“上海资本+鄞州制造”“上海研发+鄞州孵化转化”及类似的跨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积极与沪杭宁合等长三角科教“高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重大科技项目跨区合作。迄今,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之江实验室等一批知名研究机构已经或即将在鄞建设分支机构。

与此同时,鄞州对于重点领域的改革也在深化,不断创新完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近五年间,该区推出的“审批掌柜”“周二夜市”“局长坐班”等下沉式改革举措,迅速提升了行政效率,优化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

宁波都市圈是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鄞州正崛起为这个都市圈的第一产业高地。产业的持续升级,也正悄然重塑着鄞州的地域形象。前几年,鄞州通过与海曙、江东两区的行政置换以后,集聚了宁波最为高端的金融、行政、消费等功能。就县域公共服务能力的升级而言,鄞州相比常熟起步早、步伐快。

以产业持续升级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浙江第二区”鄞州已初见成果。相比之下,常熟近几年的发展显然已缓行一步。面对全新的区域竞争格局,常熟如何借鉴“鄞州方案”的经验,加快实践“新碧溪之路”,从而重返快速稳定的增长通道?进一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加法”升级为“乘法”,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弥补短板,发挥优势,无疑是首要之举。

无论常熟还是鄞州、江苏还是浙江,未来的现代化探索都将面临相对优势与相对劣势,面临新旧压力与动力。未来的发展趋向于城市群、都市圈的联动协作,继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破除行政壁垒,则是两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所在。苏浙工业强县的竞争之道,与此相通。

【专家点评】

周睿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常熟作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之一,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列。近年来,虽然受到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但仍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一是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明显,智能制造水平快速提升。二是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增强。海底通信与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相关建设方向已被纳入《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三是开放型经济继续平稳发展。但相较于全国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常熟仍需对标找差,以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宁波市鄞州区经济总量和发展模式与常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从其2023年主要发展指标与常熟的对比来看,鄞州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常熟快,进出口的规模高于常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远高于常熟。

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常熟工业结构集聚度较高,主导产业规模大,而鄞州则是多产业同时推进,单一产业规模相对较小,面对市场外部冲击时,可以分散一定的市场风险;二是鄞州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更高,而常熟由于存在大量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传统企业,多年来的经营模式难以转变,开拓或者应对海外市场变化的能力相对薄弱;三是鄞州推进的浙商回归计划,使得其投资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与此同时,常熟在创新成果上要多于鄞州,这可能和两地支持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的政策力度有关。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