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化养老服务,农村“夕阳”分外红
深化养老服务,农村“夕阳”分外红
发布时间:2024/8/23 浏览次数:28

文章来源:交汇点新闻

深化养老服务,农村“夕阳”分外红

江苏经济报 2024年08月23日

□江苏经济报记者 洪姝翌 实习生 张雪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医养结合”“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等改革举措。相较于城市,农村“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问题更为突出,面临基础条件薄弱、服务网络不健全、支付能力不强、经营主体参与度不高、社会力量培育不足等短板。

“能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和关键都在农村,落脚点是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省民政厅厅长谢晓军说,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创新引领,拿出实招硬招,初步构建起具有江苏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直面问题关键

机制先行激活“一池春水”

多栋连廊庭院式建筑与开放型公园化院落相得益彰;内部设施全部按照“四星级”标准配置,配餐间、多功能厅、娱乐室、门诊康复室、精神关爱室等功能室应有尽有;护理人员100%持证上岗,并严格按照1:7比例配备……走进新沂,曾经的农村敬老院正一改低矮陈旧的面貌,转为养老服务中心,成为越来越多老人心仪的去处。

农村敬老院原是专门供养五保对象的公益性机构,用地、管理、运转经费、服务人员等都归属乡镇。目前,全省共有农村敬老院等特困供养机构838家,占养老机构总数的37%,设置床位15万张。推动敬老院转型发展,成为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提档升级的题中之义。“改革是破解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质效不高等问题的关键。”谢晓军说,要从制度设计、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重点打通制约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

“新沂原有20所农村敬老院,大多数由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改建。虽然此前经历了多次改造提升,但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差、服务不专业、安全隐患多、老人就医难等根本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集中供养的老人获得感、幸福感不足。” 新沂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史龙海说。

2019年起,新沂在省内率先迈出探索脚步,《新沂市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工作方案》正式出台。此后,一改传统农村敬老院“一镇一院”格局,按照区域人口分布,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该市先后投资2亿余元,在全市规划建设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部按照护理型养老机构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统一交付使用。从运营管理入手,建成后的服务中心不再是“镇办镇管”的事业单位,资产、运营管理权限全部归市政府所有,由民政部门直接管理,并通过实地考察、公开比选等方式,引进具有专业资质、经验丰富的企业团队。“养老服务中心的公益属性保持不变,政府的角色由‘运动员’变为‘裁判员’,实现了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 史龙海告诉记者,自改革以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特困人员应住尽住,床位使用率达80%以上。上海九如城、江苏汇乐集等高端养老服务品牌企业也纷至沓来。

“目前,我省已建成236所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每个涉农县(市、区)至少建有3所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目标。”近日,省民政厅在徐州召开全省农村养老服务改革推进会,根据会议部署,各地将进一步探索县级民政部门直管、委托运营、招聘专业人员管理、转制为国有企业等方式,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乡镇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共织服务网络

“颐”老生活更有“医”靠

初秋的傍晚,位于沛县敬安镇徐丰路南侧的静安护理院内,医护人员有序地忙碌着,老人们或是闲庭信步,或是唠嗑家常,一派岁月静好景象。“小病不出门,大病5分钟到敬安镇中心卫生院就诊”,从难以为继到“一床难求”,如今的静安护理院常住失能老人已从开院时的48人增加到150余人。

静安护理院前身是敬安镇敬老院,主要收住的是农村“五保户”,曾一度处于关张边缘。“农村医疗资源紧张和青壮年人口的持续外流,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沛县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张永民表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设备功能较差,且大多数没有医疗服务功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也相对薄弱,取得养老专业资格认定的护理员人数偏少。与此同时,撤乡并镇后,副镇区集聚功能下降,卫生院就医人数减少,导致部分乡镇卫生院设施设备、医护人员资源闲置。“将养老和医疗紧密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卫生院不能长住、养老院不能医病’的‘两张皮’问题,同时也为探索基层医疗机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2020年,沛县启动乡镇卫生院转型医养结合机构试点,沛县敬安镇卫生院正式托管敬安镇敬老院,成立沛县静安护理院,并设置中重度失能照护床位180张,成为徐州市首家由卫生院、养老院两“院”融合而来的医养结合机构。此后,随着《沛县“十四五”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关于部分卫生院转型护理院的规划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相继出台和落地,沛县医养结合中心的建设运营全面铺开。除了乡镇卫生院托管养老院模式以外,沛县闫集卫生院等8家副镇区卫生院转型护理中心、沛县王店卫生院转轨建成精神治疗中心、沛县福星夕阳红护理院等民办医养结合机构等更多的医养结合模式也应时而生。目前,该县共建成11家医养结合护理院,并全部投入运营。为进一步解除农村老人对医养结合费用的后顾之忧,该县还大力实行长期照护险,老人入住医养结合护理院,可参与失能等级评定,获得相应补贴或者费用减免。

“发展农村养老服务,重点要强化以医养结合服务为核心的刚需服务供给。”谢晓军说,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优势,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社区康复站,乡镇卫生院与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统筹规划、毗邻建设、一体运营,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服务衔接。同时,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富余床位和资源,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做实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与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非建制乡镇卫生院举办护理院。

 

品质再提升

开启“苏适养老”农村新篇章

南京市建成全国首个市级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发展低龄助高龄的农村养老志愿服务;无锡、常州、盐城创新农村老年助餐服务模式,通过设置乡村中心厨房、组织志愿者配送等方式,有效满足农村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徐州、苏州、淮安开展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规划布点,有效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南通将“链式养老”服务模式向农村延伸,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协调发展;连云港、扬州、宿迁打造“幸福小院”“颐养社区”等村级养老服务设施;镇江市引导社工组织和农村养老机构签约,为住养老年人提供“套餐式”社工服务;泰州市全面推进以整体卫浴为重点的农村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放眼全省,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养老创新实践正在各地全面铺开,共同织牢农村老人的幸福网。数据显示,全省18万名农村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22.6万名农村老年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平均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847元;农村地区老年人高龄津贴和养老护理服务补贴制度实现全覆盖。

“农村民生保障已进入品质提升期。” 谢晓军表示,面向未来,必须认清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形势,根据农村地区人口发展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养老服务需求等要素,科学统筹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加快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格局,让农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美丽家园,让广大农村老年人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据介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将按照保基本、稳刚需、优供给、促均衡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行、设施建设与能力提升并举、事业进步与产业发展并重、家庭尽责与乡邻互助结合,着力谱写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苏适养老”农村新篇章。比如,在全面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深化农村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落实税费减免、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配套政策,支持引进专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并探索实行“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付一点”的资金筹措模式,保障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在全面建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方面,支持县域公办养老机构联合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村级睦邻互助点等组成养老服务综合体,开展连锁化、品牌化、集约化运营,并实施好年度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量完成1000个乡村互助睦邻点建设任务等。

阅读原文